图片
方剂组成:白术(五钱)、茯苓(三钱)为君,防风、荆芥、苏叶(各一钱)为臣,陈皮(五分)、桔梗(一钱)为佐,甘草(一钱)为使。 现代剂量:白术15克,茯苓9克,防风3克,苏叶3克(后下),陈皮2克,桔梗3克,甘草3克。 1. 健脾固本以绝湿源: 白术重用五钱,健脾气而燥湿,助中焦运化水湿;茯苓利水渗湿,二者协同从根源阻断湿邪生成。《石室秘录》强调:“脾气健则皮毛腠理开合自如,邪无容身之所”。 2. 风药透邪以开腠理: 防风、荆芥辛温发散,驱风透表;紫苏叶解表行气,三者轻扬上行,促湿邪从汗而解。陈士喻称其“尽散外邪,何敢再居营卫”。 3. 调气化痰以畅三焦: 陈皮理气化湿,桔梗宣肺利咽,引药上行,恢复肺气宣降之权,使“气化则湿化”。 4. 调和诸药以护脾胃: 甘草和中缓急,调和表药之峻烈,防祛邪伤正。 病例分析:顽固性湿疹案 患者信息:男,42岁。双下肢对称性红斑、渗液反复3年,加重2周。 四诊合参: 症状:皮疹暗红瘙痒,夜间加剧,抓破渗液;伴脘腹胀闷,纳呆便溏,肢体困重。 舌脉:舌淡胖、苔白腻,脉濡缓。 辨证:脾虚湿困,风邪郁于腠理。 治法:健脾燥湿,疏风透邪。 处方:去湿散邪汤化裁: 白术20克,茯苓15克,防风10克,荆芥10克,苏叶10克, 白鲜皮15克(增强祛湿止痒),地肤子12克(利湿解毒) 陈皮6克,桔梗10克,生甘草6克。 疗效:服7剂后渗液止,瘙痒减;续服14剂皮疹消退80%,大便成形。原方去荆芥、苏叶,加生薏苡仁3克巩固,随访3月未复发。 病机解读: 本例湿疹迁延,乃因脾虚失运,湿邪内蕴,郁于肌肤腠理。方中白术、茯苓健脾渗湿以治本;防风、荆芥开泄腠理,使湿有出路;加白鲜皮、地肤子针对局部皮损,体现“整体调治,局部靶向”的思路。 临床加减: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陈士铎强调“治冬月之泄汗,或加入桂枝五分,或麻黄五分”,示人需随证变通: 1. 表寒甚者:加桂枝6克 或麻黄5克(取麻黄汤意),助温通腠理; 2. 湿热偏重:加黄芩10克、滑石15克(仿三仁汤法); 3. 气虚明显:加黄芪15克,增强固表托邪之力; 4. 儿科应用:原方剂量减半,陈皮易为枳壳5克(防辛燥伤阴)。 禁忌:阴虚津亏、实热内盛者慎用;孕妇需去荆芥、苏叶,加桑寄生安胎。 学术价值与当代启示1. 创新性治湿思路: 突破“见湿利湿”常规,以健脾助运为核心,借风药“升清阳,开鬼门”,契合《内经》“湿淫于内,治以苦温,佐以辛散”之旨。 2. 与现代药理印证: 白术、茯苓调节肠道菌群,改善“脾虚湿困”的微炎症状态; 荆芥、防风含挥发油,抑制组胺释放,缓解变态反应。 3. 临床应用拓展: 除皮肤病外,亦可用于: 慢性鼻炎(鼻涕黏白,苔白腻者加辛夷、苍耳子); 功能性腹泻(水样便加炒薏苡仁、煨肉豆蔻)。 去湿散邪汤以“健脾-透表-调气”三层结构,构建了腠理湿邪的立体治法。陈士铎所言“妙在用白术为主,表汗为佐使”,揭示了扶正祛邪的动态平衡智慧。在现代复杂体质及湿病谱系背景下,此方对调和免疫-代谢网络具有重要启示,值得深入挖掘。 参考文献 > 1. 陈士铎. 《石室秘录》卷二. 清代刻本. > 2. 去湿散邪汤方剂衍化谱系分析. 中医方剂学杂志, 2021. > 3. 云端中医. 去湿散邪汤方解. 2024.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